重要性
游戲是孩子的天性,但是孤獨癥孩子游戲技能卻比較差,他們較少與人互動、或者游戲動作緩慢、不靈活,或者游戲方式單一、怪異。而游戲對孩子的發展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游戲能提高自閉癥兒童的參與能力、專注力、動作能力、感知覺、模仿能力、認知能力、理解能力、增進自閉癥孩子的情感,改善情緒和行為問題。
獨立游戲能力,很大程度上被定義為兒童能夠在特定時間段內集中注意力的能力。兒童的獨立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動機以及對游戲方式的理解。因此,采用既有趣又富有意義的玩具和活動,將增強兒童的獨立能力。
活動介紹
下面介紹八類有助于孩子形成獨立游戲技能的活動:
1.探索性玩具和活動(沙盒、因果效應的玩具)。
2.肢體活動類玩具和活動(自行車、操場上的各類活動)。
3.操作類玩具(拼圖、釘板游戲)。
4.建構類玩具(積木、火車軌道玩具)。
5.藝術類活動(繪畫、橡皮泥)。
6.讀寫類活動(書本、電腦)。
7.音樂類活動(唱歌、樂器)。
8.社會交往戲劇活動(裝扮表演、木偶戲)。
如果小朋友喜歡拼圖,就引入其他的操作類活動;如果小朋友喜歡玩操場上的活動器材,就引入其他的體育類活動(例如拋接球、跳繩等);如果小朋友的興趣面比較窄,就要分析兒童偏好的活動具有什么特性,從而引入能夠產生同樣視覺、聽覺、觸覺和運動反饋的游戲。
1.不喜歡玩玩具
遇到這種情況,我們建議家長先從感官游戲開始,以體驗樂趣作為出發點,讓孩子感受游戲的快樂。
絕大多數孩子是喜歡感官游戲的,能較容易地讓孩子的狀態得到調整,因為它不需要孩子做太多事情(比如精細地操作什么、思考什么)。因此,孩子們往往會比較樂意在感官游戲過程中主動和我們產生互動。
這也需要我們能準確地找到孩子開心的點,比如撓癢癢,你撓他他就很開心。但是每個孩子情況都不一樣,除了大家熟知的撓癢癢、舉高高、吹泡泡、躲貓貓等,還有沒有別的感官游戲可以試試呢?
01. 什么是感官游戲?
感官游戲是調動孩子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嗅覺、味覺的游戲。
02. 感官游戲舉例
拍氣球:
將氣球拋到空中,和孩子一起拍打氣球不讓它落下。
脫襪子:
家長和孩子互相去脫對方的襪子,看誰先成功脫下對方的襪子。
黏土藏寶:
將孩子感興趣的玩具藏到黏土里,搓成一團至看不出來,引導孩子從黏土中找出“寶藏”。
踩泡泡紙:
將泡泡紙鋪在地上,讓孩子在上面走,感受腳把泡泡踩破的感覺。也可以把泡泡紙像穿鞋一樣包裹在孩子腳上,和孩子一起跳著踩破泡泡。
2.只能玩一會
還有一種情況:孩子倒是也可以玩玩具,但基本上就是玩一會兒就不玩了。
這就對我們家長的要求比較高了,我們得做“百變父母”,慢慢變化玩法,我們不斷嘗試新的玩法,就能逐漸摸索到孩子的興趣點。可能某天、某個瞬間,突然有某種玩法讓孩子興致高漲,那我們就成功地把握住了這個點,讓孩子把注意力維持在活動里。
如果孩子總是看到那個就丟掉這個,不停地在換玩具,我們也不必去和孩子講大道理,想要讓他懂得“專注的力量”,我們可以把他丟掉的玩具撿起來,再一起全部塞給他,讓他從頭開始。
#游戲中的結構化
1
設定期望孩子玩的時間,明確玩具物品是哪些、在哪玩、和誰玩
2
設定游戲中想要達成的目標,如認識某個顏色、鍛煉精細運動等
3
分解游戲任務,任務從易到難,每個任務都可以單獨成為游戲
4
設計活動流程,怎么開始,怎么推進、怎么結束
5
選擇合適的強化物,每當孩子完成一項任務后,對他進行有效的獎勵
3.想玩但不會玩
孩子不會玩玩具,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
認知局限
孩子的認知理解能力不夠,對呈現給他的物品沒有什么概念,也不懂得如何操作。
我們需要為他安排一些相應的訓練內容,或者運用一些輔助去示范引導他,提升孩子對物品的認知和操作能力。
經驗局限
孩子生活經歷不夠,不知道面前這個玩具是什么、能做什么。
我們需要豐富孩子的生活經歷,從實際體驗中培養他的想象力。
其實很多游戲和我們日常生活情景是有很大關聯的。尤其是一些假想類的,比如過生日游戲(怎么吹蠟燭、切蛋糕、分蛋糕等),比如廚房類游戲(怎么切菜、炒菜、加佐料、洗碗等)。孩子會把在生活中看到的、感受到的這些場景,貫穿到游戲中。
有些孩子隨著成長,想象力會越來越好。他可能喜歡在假想游戲中當護士,去給別人打針;可能喜歡當老師,讓別人當學生,他來上課。這些都與孩子平時的生活密切相關。
運動局限
有可能孩子的大小肌肉能力較弱,靈活性和力度不夠,他沒法很好地把玩具拿起來、疊著放、穿過去等等。
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、課程中,就要有意識地去鍛煉孩子的“動手”能力,讓他的肌肉得到更好的培養。當孩子能力發展,能夠輕松地操作玩具時,他或許就會愛玩了。
缺乏模仿能力
典型發育的孩子會觀察別人玩玩具的方式并模仿。例如,一個典型發育的孩子在第一次玩積木的時候可能會把積木排好,但一旦他看到別人是用積木搭疊或拼砌,他們就會模仿這種行為。
孤獨癥的孩子甚至可能根本不會注意到其他人在玩積木。因此,他們不太可能觀察別人的行為并模仿別人的行為。
#玩具盒子
我們可以給孩子準備幾個玩具大盒子,給每個盒子設定一個主題,比如廚房、車子、動物、植物等,并準備相關的玩具物件。
一開始每個盒子里玩具的數量不要多,后期再慢慢增加就行。家長根據盒子的主題和孩子的能力水平,來和孩子進行游戲,可以是模仿、情景劇等。
4.不和小朋友玩
首先,我們在家里需要營造一個非常融洽愉快的環境,先讓孩子跟家長們能夠玩起來,建立較好的互動與溝通,然后才能把游戲遷移到小朋友和小朋友之間。剛開始的時候,可能還是需要比孩子大一點點的小伙伴,能夠一定程度上遷就他,讓他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帶領下去玩。待適應后再慢慢地過渡到同齡的孩子中去。
家長要幫助孩子創造一些交往機會。有些孩子不太適應嘈雜環境、擁擠環境,他本來一看到這種環境,內心就已經很抗拒、焦慮,這時就更難引導一塊兒玩了。家長可以循序漸進,從接觸1-2個小朋友開始,人不會太多太吵,孩子不會過于緊張;再慢慢增加到3-5個,引導孩子們一起玩;最后過渡到很多人,比如公園、廣場這種完全開放性的環境。
5.不參與集體游戲
這個與孩子的整體能力水平有關。我們可以想一想,孩子是否具備認識游戲規則的認知能力(在玩什么、和誰玩、目標是什么、怎么玩等),這影響孩子參與的積極度。
我們先要創造開心、輕松的小團體氛圍,先吸引孩子參與進來,并適當調整游戲規則,從符合孩子能力的難度開始,再慢慢增加難度。
如果孩子在幼兒園里無法參與集體游戲,建議家長和老師積極溝通,知道幼兒園在玩什么,在家里能和孩子先有演練,幫助孩子去做準備。
孤獨癥孩子的游戲方式可能看起來與其他的孩子不一樣。如果在游戲過程中無法與孤獨癥孩子進行互動交流,可能會令人失望。但是,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都是不一樣的。
有很多治療方法可以幫助孤獨癥孩子在與他人一起游戲時取得進步。如果家長們有懷疑和疑問,可以盡早聯系我們,貝兒康兒童關愛中心堅持早發現、早診斷、早干預的科學康復理念,堅持“擔當、專業、奉獻、陪伴、創新”的人文精神,將幸福的陽光帶入失能兒童的心靈,讓他們在家庭和社會的溫暖中健康成長!
“人生兩件寶,雙手和大腦,一切靠勞動,生活才美好。”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對勞動的解說。
今天,櫸之鄉再給您分享6個和家務有關的互動小游戲,讓自閉癥孩子在游戲中一起幫忙做家務吧!
疊疊樂
水分大轉移
即學會擰抹布。準備兩塊吸水性好的抹布,孩子一塊,老師一塊。再準備兩個裝滿水的盆、兩個空盆,就可以開始游戲啦。
地板大清潔
拿起剛剛擰干的抹布,家長先給孩子示范如何使用抹布擦地板,讓孩子先模仿。教會孩子動作的要領,孩子熟悉以后,可以在清潔區域內設置起點和終點。
拿起剛剛擰干的抹布,家長先給孩子示范如何使用抹布擦地板,讓孩子先模仿。教會孩子動作的要領,孩子熟悉以后,可以在清潔區域內設置起點和終點。
還原真我
學會了使用抹布以后,別總讓孩子擦地板,時間長了也會厭倦的,給抹布找些其他用途吧。我們在洗臉洗澡的時候,很容易把洗手間的鏡子弄臟,常常留下難看的水漬,我們可以讓孩子幫忙擦鏡子!
這個游戲不僅讓孩子復習了“認識五官”,還鍛煉了認知能力,順便也把鏡子擦干凈了!
過家家
自理,其實是指一切孩子在生活中能照料自己的行為。除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外,還包括整理自己的物品,自己洗衣做飯等家居處理甚至使用社區的功能,這些能力常常被家長忽視。